分享成功

武隆长坝:桥渠绘就山水文旅新画卷

 

武隆长坝:桥渠绘就山水文旅新画卷 

 

桥韵悠悠:历史与现代的跨越

 

4月26日清晨,天公不作美、斜风细雨,我们武隆区作家协会三十余名作家,驱车前往长坝梁河流域进行文学采风活动。

 

早就听闻“水韵石梁 桥乡长坝”的美名,由于长坝受多山、多峡谷的地理制约,导致交通出行不便,沿着石梁河分布着20余座桥,以便交通往来。其中,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长坝腰占铁索桥。

 

此桥于1922年建成,将原铁矿乡(现大洞河乡)与长坝镇连通,取名腰占铁索桥。桥长68.7米,宽1.7米,距水面高150米,桥身没有护栏,仅靠铁弧形的栏杆均匀地竖立在桥面,从中间向桥的两端由低至高延伸,桥的两端各建有一座混凝土浇灌的桥门。站在桥中,可将脚下的石梁河壮观峡谷风光尽收眼底。

 

腰占铁索桥之所以取名腰占桥,是源于:土话打个腰占,在这里歇歇气的意思。抗战时期,铁矿乡的矿石经此桥源源不断运往长坝镇,再通过川湘公路转运至重庆兵工厂,缩短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,为抗日前线的武器制造提供了原材料。

 

如今早已找不到旧时桥上的喧嚣,只有慕名而来游客,来此体验游玩。走在上面,摇摇晃晃,晃动的桥面加上吱呀作响的木板,无一不在刺激敏感细胞,让你体验到时什么叫步步惊心。

 

当然现在最有名的现代化大桥,便是渝湘复线高速公路的长坝双堡特大桥。精巧的工程设计,建筑材料科学的创新,让它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天上之桥。大桥单幅桥面宽度16米,双向6车道。主桥采用2×405米双跨连续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桁架拱桥,总长810米,大桥全长1620米,穿越高山峡谷,大桥桥面距谷底最深处超过300米,依次跨越大洞河、小河沟双沟谷、2峡3个村,造型呈W形,用万吨钢铁结构巧妙拼接,在高空上拼出“双彩虹”。

 

 它拥有世界桥梁史上三项之最:“双联拱跨径世界第一”“独立吊塔的缆索吊跨径世界第一”“同等结构的缆索吊重世界第一”。4月30日在第42届国际桥梁大会上,双堡特大桥一举夺得被誉为桥梁界的诺贝尔奖的“古斯塔夫 林德撒尔奖”,此奖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仅授予一座桥梁,获此殊荣,实属对中国基建肯定与赞赏。

 

 也许驾车在桥上通过,几十秒时间便飞驰而过,两边青山相迎,毫无感觉。但在桥下仰视,又正值小雨,峡谷云雾缭绕,红色桥身时隐时现,观之更似雨后彩虹显现,宛若仙境。

 

 桥总是在山水相依、山峦起伏的地势中横空出世,让天堑变通途,缩短了时间和距离。它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象征。代表着人类突破自然限制、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;打破了贫困与封闭的界线,山里人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,通过桥走出大山,奔赴四方。

 

对于出外打工的人们来说,家乡永远是自己精神的归宿。无论在哪,记忆

中的袅袅炊烟,是故乡温柔的召唤;母亲热腾腾的饭菜,父亲的教导,伙伴们的嬉戏玩耍,乡镇热闹的赶集,熟悉的乡音……

 

当这一切旧时回忆,突然清晰地浮现于脑海中时,便刺痛着游子的心。乡愁,是故乡的味道,承载着成长足迹;它是游子们遍览万水千山,历经悲欢离合后,那熟悉的山山水水,是魂牵梦绕、落叶归根的故土。

 

如今,家乡的条件越来越好,远去的游子们也陆续通过双堡特大桥--这座希望之桥返乡,或当老板或就近就业,日子过得更红火了。

 

挂壁水渠:绝壁上的奋斗奇迹

 

我们作家一行在前进村对挂壁水渠采风时,但由于天气原因,加之路滑,而我又恐高,站在悬崖峭壁边上双腿发软,索性半途而废。在与年长的村民交谈时,了解到了那镌刻在绝壁上的奋斗史。

 

 

 

挂壁水渠位于长坝镇前进村黄岩组,一条蜿蜒的生命之水流淌盘踞在悬崖峭壁之上,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主要用于灌溉、发电,水渠全长4285米,距崖底河谷高度约200米,其中明渠 3500 米,半隧道 780米,整条水渠宽约1米左右,渠坝厚度约50公分,整体横穿悬崖绝壁,极为险峻。

 

在当时没有建筑队,没有挖掘机等设备的情况下,每天投入五六十名村民,一锤一凿,开山裂石。他们将绳子系到腰上,从山顶而下,脚指头抠住岩石缝,两人一组,一人用肩扛钢钎定位,一人抡锤。扛钢钎者耳边如传来“哐”的一声,石头破裂散开,便拔出钢钎,另换方位。这就要求抡锤者务必要稳、准、快,不然稍有疏忽就会危及队友的生命。就这样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一厘米一厘米的推进,历经三年时间终于凿通,引得清泉活水来。

 

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。

 

挂壁水渠,解决了两个农业社170户500余人的出行、饮水、灌溉困难。有水,则万物生,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 

如今,行走在这条水渠上,仍能清晰地观察到岁月和历史留下的见证,部分岩石上还镌刻着钢钎、铁锤开凿过的痕迹。

 

该水渠被网民在互联网曝光后,被网友称之为“挂壁水渠”,又被网友赞为重庆版红旗渠。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,是长坝镇人民战天斗地的奋斗成果,它像一条纽带,将村民们与美好生活紧紧相连,在这险峻的崖壁上,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壮丽篇,也是镌刻在绝壁上的奋斗史诗。

 

 

正是这挂壁水渠大无畏的开拓精神,激发武隆人打破封闭,走出大山,摆脱贫困,战天斗地的勇气和决心。在“敢想敢干实干快干”的武隆精神指引下,满怀希望,得益交通网络的大建设,将昔日的一个个梗阻打开,将外面的世界快速联结起来。偏远山区的土特产再也不愁销路,无数物流、车流像蜘蛛网般连通着每一寸角落,外面的世界扑面而来,不仅不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,使曾经外出打工的人重新回来,投身到家乡建设中,而这里的壮美山河也不断吸引着外界的目光。

 

“有桥就有风景,就有出路。” 武隆紧紧抓住桥与路带来的发展东风,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,开启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筚路蓝缕、波澜壮阔的创业征程。

 

文旅焕彩:山水间的华丽蜕变

 

1994年5月1日,芙蓉洞敞开大门迎接八方来客,自此武隆坚定地踏上 “吃旅游饭”的康庄大道。紧接着,仙女山片区开发的热潮涌起,天生三桥更是凭借其鬼斧神工的魅力,成功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一举跃升为世界级品牌,成为中国第 6 处、重庆市首处世界自然遗产地,也成为“桥都”重庆的“天选之子”。

 

在这条充满艰辛的道路上,武隆以坚韧不拔的毅力,逐步实现旅游产业的突破与转型升级,完成了从边远小县到全国乃至全球知名文旅大区的华丽蜕变。这三十年,是坚守与奋进的三十年,随着水陆空交通、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与优化,国内外大循环通道的打开,如今的武隆更加自信满满,更渴望融入世界。

 

2025年4月15日,在武隆召开的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,对武隆文旅现状,开诚布公摆问题,找不足,对症下药;以“破立变通”的非凡胆识,以五大提升、四个十大等有力举措,将文化、旅游、经济、社会等多个领域紧密融合。对未来武隆文旅基础设施提档升级,对产业发展进行全新谋篇布局,提出了构建全域全时全季全业态的发展体系,涵盖观光游、休闲度假、文化体验等多维度的旅游产品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叠加,而是深度的化学反应,让各个领域在旅游融合中相互促进、同生共荣。

 

文旅产业,是武隆立区之本,惠民之策,也是一座连接过去、未来与世界的桥梁。从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的天生三桥,到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般闲适的乡村田园,武隆精心雕琢,着力将每处景点连成画卷、把每颗珍珠串成项链。这一系列体系构建,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旅游体验,让更多人走进武隆、了解武隆,将中国之美、武隆之美带向全世界,更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增收渠道,实现旅游发展、区域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,完成从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,再转化为经济“增量”的价值升华。

 

装点此关山,今朝更好看。

 

在武隆“一轴五片区”的宏大布局中,长坝、大洞河片区是武隆全域旅游大棋局中的关键棋子,长坝镇坐拥“四山三峡”的独特景观资源。凭借这些资源,打通白云互通与罩云山、挂壁水渠等景区连接点,通过彩虹公路巧妙串联,助力构建“大武隆”全域旅游环线,实现来武游客以白云互通为散客中心的高效分流。

 

文化铸魂,能够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。通过作家们手中的笔,对乡村旅游、旅游产品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内涵;通过诗歌、散文等文学作品,在网络传播武隆的山川秀丽与人文风情;将景点特色与文化底蕴巧妙融合,以诗情画意吸引更多游客”;策划文旅主题活动,以当地传说和非遗文化为蓝本创作沉浸式剧本,让游客亲身参与到文化体验中,真正让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

 

长坝铁索桥,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记忆,那一根根锈蚀的铁链,诉说着过往的故事;而五桥联动,更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桥梁文化串联成线,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感受时光的流转,形成 “观桥、探桥、忆桥、品桥”的立体游览动线路,游客置身于石梁河畔廊桥中,更能在廊桥找回“小桥流水人家”的乡愁。

 

挂壁水渠,镌刻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印记,每一道裂痕,都是时代授予的无上勋章。这些文化符号,不仅是历史的忠实见证,更是现代文旅融合发展的源头活水。

 

丛林幽谷寻幽、洞穴探险项目引入地质学家随行解说,将科考探险巧妙转化为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文化体验,使旅游不再只是简单的感官愉悦,而是一场“思接千载,视通万里”的心灵对话。

 

悬崖漂流的惊险刺激,矿泉水泳池的健康养生,加之人文精神的注入,共同构成了“五位一体”的产品体系。与大洞河片区协同发展的 “悬崖经济带”,由彩虹乡村公路将单个景点串联成“快进慢游”全域旅游链,形成“资源共享、客源互送”的良性循环。

 

在长坝,水因灵动而别具韵味,桥因横跨而互通八方。 一座座桥,让天堑变通途,形成一处处风景,山水相依,桥岸互动。

 

初见桥,回味过去的艰辛,再见桥,看见未来。桥也在提醒着我们,不要停留在过去,要跨越四海,通向未来,直面挑战,永远启程驰骋,才能“瞧”见令人心潮澎湃的未来。

 

当我们在罩云山顶极目远眺,长坝镇的文旅画卷正缓缓铺展:生态基底愈发厚重,文化灵魂愈发鲜活,产业格局愈发壮阔。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,正秉持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的坚定信念,在全域旅游的征程中昂首阔步,为武隆乃至重庆的文旅发展递交一份精彩答卷。

 

 
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
支持楼主

7人支持

阅读原文 阅读 4038 回复 0
举报
全部评论
  • 默认
  • 最新
  • 楼主
你的热评
游客
发表评论
最热隆城圈
  • 天天签到,领取专属福利

    乡下农村户口

    2
  • 天天签到,领取专属福利

    Z87

    2
  • 天天签到,领取专属福利

    仙女镇陈波

    2
  • 今年,是“5·12”汶川地震17周年。17年前的记忆,永不能忘却。谨以此片缅怀逝者,并愿山河无恙,人间皆安!吾辈勇毅前行!

    你猜我猜不猜,

    2
  • 天天签到,领取专属福利

    ╰微笑感染嘴角

    1
  • 谁的银行卡掉了,联系我

    硪芯有倪@@@@@

    0
  • 有在绵花坝练车的隆友吗?认识一下。

    古有风情

    0
  • 天天签到,领取专属福利

    娜娜姐姐

    0
  • 天天签到,领取专属福利

    Z87

    0
  • 天天签到,领取专属福利

    乡下农村户口

    0
热点推荐

安装应用

随时关注身边时事,认识有趣的人

免费下载爱武隆客户端
这是app专享内容啦!
你可以下载app,更多精彩任你挑!
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!
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!
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!
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!